成都应变仪|四川应变仪|四川成都应变仪
专家称预报地震应设钻孔应变仪 曾记录汶川前兆
池顺良,男,70岁,河南省鹤壁市防震技术研究所所长,鹤壁市地震局原局长,曾担任中国科学院大地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开放实验室客座研究员、中国地震学会地震观测技术专业委员会委员、地震学报编委。
他是20世纪60年代同济大学毕业的高材生,70年代投入地震群测群防的中学教师,80年代研制出具有世界水平的压容式钻孔应变仪的地震工作者,90年代寂寞中坚持实践李四光测震思想的地震局长,研制的仪器在21世纪重新被重视的地震专家。
【对话背景】
3月23日,中国地震局原研究员赵玉林、钱复业夫妇通过监测地电流,预测到汶川大地震的消息传出,再次掀起“地震能不能预报”的全民讨论。
之后,《科学时报》刊登池顺良的文章 《从汶川地震应变前兆看大地震预测审慎乐观前景》。他通过数据分析认为,自己在四川康定姑咱布下的钻孔应变仪记录下了汶川地震的前兆。
●目前地震活动强度没有突破统计规律
年初至今,地震一直被公众关注。从汶川大地震有没有前兆、有没有人预测到,到全球地震为什么频频发生,再到山西多地民众听信谣言跑出家门等地震,人们对地震预报产生了种种疑问。
记者:你怎么看待赵玉林夫妇监测地电流预测到汶川大地震的消息?
池顺良:从报道看,赵玉林夫妇布设下去的4个地电台,在汶川地震发生时只有半个电台在工作。这如何能取得必要的数据?如何判断方法的有效性?
观测是门科学,在同一场地条件下布设的两台或更多台仪器,它们在同一时段的记录曲线应该相同或相似,才是科学的。
记者:从1月到3月,地球像“被调成震动状态”,7级以上地震达5次。你认为,地球是否进入了地震活跃期?
池顺良:一般来说,全球每年平均发生7级以上大地震18~22次。统计资料表明,总的地震活动强度有起有伏,但都在统计规律范围内。地震作为一种地质现象,大的起伏要以百万年为单位计算。我认为目前地震活动强度没有突破统计规律。
记者:是不是每一次地震都有前兆?有人说,唐山大地震没有前兆。
池顺良:我们不能拿以往地震没有记录到前兆,就断定有些大地震没有前兆。
唐山大地震前,李四光在唐山附近布有几套地应力观测仪器,有前兆,但是定不下来地震有多大、什么时候会震。
当时,观测仪器连固体潮都记录不到,灵敏度、稳定性、通频带、抗干扰能力等性能远不能满足要求。
联系人:栾先生 电话: